第四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举行
编者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离不开话语表达的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新的学术观点宣介往往需要用新的学术话语来表达。话语体系建设要重视学术话语表述创新,要赋予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以更广阔的背景、更深远的语境、更富有特色的语言、更广泛的受众,推动话语体系的大众化、普及化。
5月4日,第四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在青岛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召集人王伟光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建堂作书面报告;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凡利在研讨会上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培林出席会议,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陈立主持研讨会。
王伟光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明确了指导方针和思路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引和基本遵循。
王伟光指出,强化政治意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主导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第一,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首先要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既要坚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已被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已有话语;又要结合当代实际,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话语,丰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第二,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重视思想舆论引导和斗争。不同话语及其背后隐藏的问题和误导,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给予有针对性的话语回应和批驳。第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要重视话语辨析和吸纳。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梳理和总结需要立足实践,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以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坚决避免盲目照抄照搬西方流行和时髦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框架,通过不断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
王伟光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强化使命意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首先,围绕“两个创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实践创新带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实践创新,并在实践创新进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实践、阐释实践、推进实践。在实践和理论的双向互动创新进程中,不断推进话语体系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有效地对我国发展实践作出科学全面的解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理论话语支撑。其次,着眼“两个巩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通过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用贴近现实、反映真理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话语来解释现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再次,立足“两个视野”,科学看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既需要国际视野,也需要民族视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既需要吸纳世界文明成果,也需要突出中国特色文化优秀基因,要做到“世界性”与“民族化”相结合。
(作者:张杰)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